快速通道
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召开学术沙龙暨《四川 酒文化通史》编撰工作会——开启川酒文化系统性研究新篇章
作者: 日期: 2025-09-05 文章来源: 阅读数:

9月3日,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学术沙龙暨《四川酒文化通史》编撰工作会在成都泸州老窖国窖大厦召开。来自文化、学术、产业领域的3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议四川酒文化通史编撰大计。会议由四川酒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副理事长杨柳主持。

作为四川酒文化研究领域的标志性学术工程,《四川酒文化通史》的编撰工作自启动之初便备受关注。会上,四川省政府原副秘书长、著名书画家王七章,四川省关工委副主任、著名文化学者李杰,四川省委政研室二级巡视员、著名文化学者张旭,四川省决咨委委员四川大学商学院二级教授顾新,四川省酒业研究和发展中心副主任四川省酒业协会副秘书长陶杰,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四川历史研究院学术委员唐林,成都博物馆研究馆员荣远达,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肖俊生、中国食药安全促进会酿酒与发酵产业分会秘书长叶青、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鲍学东等专家学者,结合自身研究领域与实践经验,为通史编撰贡献真知灼见

与会专家围绕历史纵深、研究维度、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诸多创新性建议。荣远达指出,通史时间跨度应追溯至宝墩文化,将考古发现的早期酒具陶器纳入研究范畴,以实物证据还原川酒文化起源。唐林强调,研究需融合地下文物考证、地上活态传承与历史文献记载,同时建议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丰富民俗艺术相关内容,让通史兼具学术严谨性与文化包容性。陶杰提出,应运用多学科方法交叉,广搜深挖各类型材料纳入其中,让研究既有历史厚度,又具当代学术视野。肖俊生指出通史应突出川酒 “韧性发展” 的文化特质,重点展现宋代、民国等关键时期的文化贡献,同时站在全国乃至世界酒文化格局中定位川酒价值,让公众更清晰认识川酒文化的独特魅力。叶青建议,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基础上,关注未来川酒文化创新,探索酒旅融合、场景体验等新业态,为川酒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助力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鲍学东认为这部通史不应局限于文化现象的梳理,更需深度融合经济、技术等关联领域的研究,通过整合川酒产业发展中的经济规律、酿造技术演进脉络,让通史既能展现文化的厚重底蕴,又能呈现川酒从传统技艺到现代产业的完整发展逻辑,真正实现 “以史为基、跨域融合” 的学术定位,并成为当代酒文化人才培育的重要教材与指引。 王七章指出通史编撰需紧扣 “四川”“酒”“文化” 核心主题,清晰呈现川酒分类、酿造工艺及衍生文化,同时加强与政府部门沟通协作,扩大著作影响力,并特别强调,编撰工作需“讲政治、重史料、讲学术、涨知识、颂四川”, 做到尊重历史、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在严谨考证中彰显文化自信。与会人员纷纷表示,将以高度的文化责任感参与编撰工作,共同打造一部兼具学术高度、文化深度与社会价值的精品力作,为传承巴蜀文明、弘扬川酒文化贡献力量。

杨柳表示,四川省酒文化研究会将充分吸纳专家意见,组建高水平编撰团队,优化通史结构,明确分工与时间进度,确保高质量完成这一文化工程,确保著作既成为研究川酒文化的权威学术典籍,又能为四川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文化动能,让川酒文化这张 “四川名片” 更加鲜亮。

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部通史不仅是对四川酒文化发展脉络的系统性梳理,更肩负着填补中国酒文化研究区域空白、传承巴蜀文化根脉的重要使命,其学术价值与社会意义深远,不仅将构建四川酒文化的完整谱系,为中国酒文化史提供重要补充,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酒文化,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还将通过非遗技艺记录、口述史采集、民艺传承等维度,实现文化基因的活态传承;此外,将通过梳理酒文化黄金时期的创新经验,为当代川酒产业升级提供历史智慧与趋势指引,提升川酒品牌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