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从产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的视角对职业教育发展进行了新部署。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紧紧抓住国家职业教育大发展有利契机,积极探索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之路,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三融”进程,围绕新时代首都“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积极构建产科教贯通发展人才培养模式,在北京“五子”联动新发展格局及经济建设中发挥强有力的职教优势。
在推进“三融”的背景下,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亟待调整。首先,伴随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搭建,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口及出口不断拓宽,具备多种办学层次。学生在知识储备、专业能力、综合素质上存在差异,生源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其次,新的科技革命促进产业变革,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学校以校企双元育人为主线,依托产教融合载体,进行了“SCI”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划分为三个层次,S(Skilled)代表强化技能型,C(Comprehensive)代表复合技术技能型,I(Innovation)代表创新型。S型人才是通过引入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证书),强化学生职业技能;C型人才是借助工程师学院及大师工作室,通过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技能人才;I型人才是借助企业现代学徒中心等载体,培养适应创新型新业态的技术技能人才。
“SCI”人才培养体系在推动“三融”落实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是拓宽了职普融通路径。从2021年中办、国办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可以看出,职普融通政策视域拓展到包含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内的全学段、各层次。从宏观职业教育的角度出发,职普融通包含普通高中与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高等职业教育与本科院校的对接,以及中职学校、技校、职业高中与高职的连接。对于文化课底子薄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在强化技能方面下功夫,发挥自身优势,成为S型人才;经过高考的学生学习基础较为扎实、具备一定科学素养,可以打造成C型与I型人才,通过专升本进入应用型本科院校或研究型大学继续深造。“SCI”人才培养体系为高等职业教育与各类学校间建立了四通八达的联系,为学生提供了尽可能多的个性化需求。
二是夯实了科教融汇基础。科教融合起初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核心办学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科教融汇,是经过科教结合、科教融合、科教协同发展历程基础上的创新性表述,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然而,在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也不能脱离现实一味地拔高,否则只能事倍功半、走入误区。“SCI”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将学生划分为三个进阶层次,为职业教育提供了分层精准培养的基础。一些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的后备力量,学校根据其特点及优势提供个性化发展可能,同时也为科教融汇在高等职业院校推进提供客观的现实性。
三是加大了产教融合力度。学校与区域内企业合作,共建特色工程师学院,协作完成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培训取证、创业就业等目标;选择行业专家或能工巧匠,定制技能大师工作室、创新创业工作站等,为“SCI”人才培养体系顺利实施搭建新型校企合作平台。“X”证书的开发需要行业企业全程参与,学校要将企业一线技术骨干“请进来”,将岗位技能要求和职业素养带到课堂,也需要教师“走出去”,学习生产一线的最新技术、工艺及标准,以适应职业层次逐渐提升、职业领域动态变迁的需要。“SCI”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本质上体现了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要求。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马越,单位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重点课题“北京市职业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CDAA2203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