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它是国家战略提出的方向性要求,是职业教育类型特征的时代体现,也是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现实选择。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根本目标是要为学习者建立起连续一致的培养通道,它同时要求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本质属性,并表现出进阶性特征。
多形式贯通学制
在职业教育的类型体系当中,中职与高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阶段。长期以来,中职毕业作为就业出口的重要分支存在,客观上形成了中职与高职之间的相对分离,随着中职发展定位由就业导向转为升学与就业并重,这两个学段之间需要重新连接形成学制上的贯通,以保证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上的连续一致,减少冲突与浪费。
中高职的贯通培养已有很长的探索历史。近年来,在省域范围内更是开展了多形式的专项改革,形成了众多问题解决方案,其中江苏、上海、广东与浙江四种模式颇具代表性。江苏模式的实质是“上引”,即充分利用中职的办学优势,巧妙设立联合职业技术学院,虚实结合引导办学资源的集中与优化;上海模式的实质是“下移”,即设立新型高职,向下延伸学制,实现了同一学校内的连贯培养,有效破解资源冲突、质量保障等问题;广东模式的本质是“横联”,通过组建职教集团,实现师资以及实训资源等优质共享,促进中职与高职两个层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浙江模式的本质是“对接”,有效利用区域内“双高”校的优势,实现优质高职与优质中职的资源对接,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适用人才,促进教育共富。
这四种模式的探索都具有良好的学理基础,经过了一定的区域检验,具备了问题解决方案的特征。这些问题解决方案较好地重构了中高职贯通的物理结构,沿着这种物理结构,可以逐步形成明确的培养标准、连贯的学习内容以及不断进阶的能力培养。
连续性增强培养
多形式贯通学制只是中高职一体的外部特征与表现,中高职一体的实质是要为学习者提供连续一致的发展通道,实现人的连续增强培养。这一培养过程必然要求“由外到内”,即所有的外部力量与资源要作用于学习者,使学习者的身心机能发生连续增强式的改变,这是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这一目标,在教育与治理上需要“抓住不变、连续聚焦”。所谓“抓住不变”就是要抓住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不变,所谓“连续聚焦”是指资源力量要集中作用于培育的关键节点。关键节点有两个,一是“行动性知识”的学习,职业教育的最大特征是行动性知识的学习,因此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要紧紧抓住这个关键点,随着年段的升高,学习内容当中的行动性知识成分要不断增加。二是“做中学”的方法,即中高职一体化培养要强调学习方法的一致性,在行动中学习,广泛采用“做中学”“项目化学习”。抓住这两个关键点是为了连续增强学生的身心机能,即学生获得了行动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素养,并且这三者之间要形成独特的逻辑顺序,以“规则与规矩”为特征的素养为先,以“基本知识与技能”为特征的文化基础为底,逐步增强到以“职业与岗位能力”为特征的综合能力,最后顺利过渡到择业与就业的完成。
这一由外到内的过程是中高职一体化改革最为关键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发生需要中高职学制贯通的物理结构基础,更需要资源的协同,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建立以及治理机制的加强,这一方面的探索需要持续深入,才能保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通道的连贯一致。
规模化形成新质生产力
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职业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教育门类,而不是教育的另类。因此,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要从活跃走向沉稳,由试错式探索走向规律性发现,积极作为、科学推进,逐步形成教育的新质生产力。
在中高职一体化领域,当前一个时期需要有连续性作为。首先是“经验的验证”,对于中高职一体化领域取得的成功经验要进行区域验证,证明经验与问题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在同一过程中,我们需要排除虚假的经验,净化改革与发展的环境。教育研究部门应集中力量开展经验的提纯工作,解构已有的经验,关联相关的理论,形成问题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之上,需要“制式化”,在“制式化”过程中,需要把改革的探索转化为政策的依据,通过政策的驱动,快速有效形成职业教育的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是基于规律探索的,是基于科学决策的,是大规模协同的,因此就会呈现出“规模化、集约式、高质量”等新质生产力的特征。
中高职一体化培养形成新质生产力是我们改革要追求的终极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同样需要得到检验,即我们大规模培养的人才能不能适应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验证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我们的职业教育是不是得到社会民众的广泛认同,主动选择职业教育作为成长的通道服务社会、实现自我,验证职业教育的“吸引力”。而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与吸引力正是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应有之义。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报 作者:朱孝平系浙江省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