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更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要求“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发挥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等作用,提高农民教育培训实效”。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不可替代的类型教育,应充分发挥职教特色与优势,在“扶智”“富民”“聚魂”上精准发力,为助推乡村振兴作出应有贡献。
瞄准补齐乡村人才短板“扶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长期以来,乡村教育力量相对薄弱,中青年、优质人才持续外流,乡村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失衡,农业领军人才、专业人才缺乏,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新型职业农民较少等问题突出。职业学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以培养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为自身定位,在培养乡村人才方面具有优势。扩大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招生规模。通过自主招生、实施农技特岗、乡村教师等定向培养计划、提高贫困生资助标准及比例等有效措施,让职业教育成为改变农村和贫困地区孩子命运的重要通道,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富裕一家”。加大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职业学校特别是涉农职校,要主动面向现代农业产业链,构建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不断健全对接产业、动态调整、自我完善的专业群建设发展机制,促进专业群资源整合和结构优化,为农村培养更多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高素质农业技术技能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坚持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现场实训相结合方式,深化“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等继续教育和成人职业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瞄准深化产科教融合“富民”。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其特点是明显具有技术性和职业性,往往与社会上一定的职业群体相对应。立足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依托特色专业群及专业建设,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助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职业学校大有可为。聚焦提升师资科创力,围绕区域特色产业对技术创新的需求,以应用型科技项目为纽带,凝聚产业、学校、社会等多元力量,组建跨院系、跨专业、跨校企的科教创新团队,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产品研发、技术改造、技术推广。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大力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构建“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梯度培养机制,并重点加强以产业教授和社会服务型教授为核心的科教创新团队带头人的培养。聚焦推动产科教一体化,结合职业院校自身特色专业群及专业实际,探索建立职教集团、专业联盟、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中心、校企联合办学班等产科教平台组织,健全多元主体长期开展技术创新合作及成果转化等深度合作、共生发展的运营机制。聚焦社会贡献度,着力改革教育评价机制。着力将职业学校的技术服务、创新贡献作为评价职业教育质量的重点内容,设置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注重改变教师职称评价标准重学术论文、轻技术转化的倾向,增加教师科技开发、技术转让、发明专利、成果转化经济效益等在职称评审中的比重,树立重实绩、轻论文的鲜明导向。
瞄准满足村民精神文化需求共建“聚魂”。高职院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应充分发挥丰富文化教育资源及人才优势,深度参与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满足村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作出应有贡献。要深度参与乡村文化振兴。围绕乡风民风建设,常态化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引导村民践行现代文明理念,培育健康生活方式。在乡村生态振兴中主动作为。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发挥技能支撑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技能推广交流活动,大力推广绿色农业产业、绿色生产设施、绿色生活技能,引导村民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共建绿色美好家园。
【信息来源: 《湖南日报》 作者:吴政清,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纪委副书记。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建设项目(20GG016)的阶段性成果】